城隍廟外觀

早期臺灣地區的城隍廟,約有六十座,當時清朝政府規定原則上每個府縣只有一座城隍廟,當然實際情形與規定並不相符。原因除了官建的城隍廟之外,有不少都是由民間自行建立的城隍廟。而在這些城隍廟中,各有特色,而本廟則是年代最為久遠的的城隍廟。本廟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 1669 元),今日列為國定古蹟,極具歷史、文化、建築、宗教與民俗的價值,非常值得一探究其殿堂之美。

目前台南市現有較著名的三座城隍廟分別是位於青年路的本廟(臺灣府城隍廟),其二是安平區觀音街都城隍廟,其三是北區成功路縣城隍廟。其中本廟是全省最早興建的城隍廟,創建於明鄭時期,在臺灣的發展歷史上有期重要歷史定位。而且在經歷了清朝、日據時代、與國民政府遵台等朝代更迭,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更是我國人民重要的文物資產。

本廟主祀府城隍威靈公,緣以明代對城隍的封名;府城隍爺則主宰來世與陰間的五官超越界,是司法神,掌管現世到來世一切事務;府城隍駕前有二十四司,乃城隍爺得力部屬,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儼然人間行政的反映。臺灣府城隍廟開創既早,又為地方官入境必告,朔望行香,春秋二祭之廟,三百多年來,留存之古物眾多,廟內藏有乾隆年間的石棹、石爐、石燭檯、石碑,暨嘉慶年間的磁爐、铣大金鼎、柱聯、木匾等等,琳琅滿目,古意盎然;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經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目前稱:國定古蹟)。

歷代修建沿革

年 份 記 載
康熙32年 (西元1693年) 吳國柱倡修,首次改建為三開間單座式廟宇,位於郡署之右的西南方,坐北朝南。
乾隆17年 (西元1752年) 王必昌(賜進士出身)『重修台灣縣志』擔認主纂,當時所附城池圖,已變為兩段式廟宇(西元1693~1752年)其間必有增建,惜文獻無徴。
乾隆24年 (西元1759年) 覺羅四明與宋清源共同捐資重修,增建兩廊及戲檯於廟前。
乾隆42年 (西元1777年) 蔣元樞就地改建,並增頭門及大士殿,成為七包四進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
嘉慶 4年 (西元1799年) 迭有修建。
道光 7年 (西元1827年) 倡修補繕,道光 8年(西元1828年)竣工。
同治元年 (西元1862年) 倡修補繕,該年三月竣工。
光緒16年 (西元1890年) 倡修補繕,該年十月落成。
明治40年 (西元1907年) 日據時期因拓寬馬路,從廟埕經過,致使廟地縮減。
昭和 9年 (西元1934年) 倡議重修,經募款動工,至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夏完工,十月舉行落成慶典。
民國34年 (西元1945年)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美軍轟炸損毀,光復後重修建,於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完成。
民國64年 (西元1975年) 倡修補繕,民國65年10月(西元1976年完竣)於民國66年02月(西元1977年)舉辦建醮科儀。
民國71年 (西元1982年) 青年路拓寬工程(拓寬為十五公尺道路),”廟埕”規模再度縮減(成畸零空地現象),使得前殿緊臨馬路。
民國85年 (西元1983年) 獲內政部與臺灣省政府全額補助修建。
民國102年 (西元2013年) 獲文化部及台南市政府部份補助整修本廟全區域”白灰牆、地磚、屋脊”整復維護工程。

遺址地圖

圖為石萬壽 先生所繪製 臺灣府署遺址復原圖 (1983.7)
其中清楚可見本府城隍廟即在府署之側,足見本廟於早期社會之重要地位。

遺址碑簡介合照

本圖為當年台灣府署遺址碑落成所紀念(西元 1983 年),猶見當時未拓寬的青年路。圖中諸位先賢,在日據時期不斷請命,本廟尚能保存至今。按耆老所言,當年日本政府已規劃好馬路(今「城隍街」),準備貫穿城隍廟。